前沿微课:空中慧眼织就数字孪生,无人机遥感重塑山城治理新图景

日期:2025年07月04日 作者:林孝松 点击:[]

当无人机掠过山城起伏的脉络,高精度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悄然生成,国土空间规划从此拥有“透视大地”的智慧之眼。7月1日下午,学校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教学共同体“筑雅讲堂”系列前沿微课在南岸校区20209教室开讲,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朋龙博士带来“无人机遥感技术与应用”专题讲座,学院副院长林孝松教授主持活动,为师生揭开低空感知技术重塑城市未来的序幕。

IMG_20250701_143414

技术破茧:无人机遥感的鹰眼基因

李朋龙教授以遥感技术定义破题,从广义的“非接触探测”到狭义的“电磁波感知”,阐释空间分辨率如何决定地物识别的“火眼金睛”。他指出,无人机遥感凭借灵活性高、成本低、分辨率突破厘米级三大优势,正成为复杂地形监测的“杀手锏”。在硬件革命层面,李教授系统拆解无人机家族图谱:固定翼长于大范围测绘,旋翼机精于悬停观测,复合翼兼具性能与安全;电动无人机以环保静音取胜,油动机型则以续航见长。而传感器阵列更构建起感知矩阵——可见光影像捕捉地表真容,倾斜摄影构建三维骨架,激光点云穿透植被“绘制”地表起伏,多源数据融合催生城市的“数字分身”。

李朋龙(无人机遥感技术)5

智能解译:从影像到决策的数据炼金术

如何将海量影像转化为治理“密码”?李朋龙教授展示了无人机遥感的四类核心数据产品:DOM(数字正射影像图)消除畸变呈现“空中地图”,DEM(数字高程模型)描摹山河肌理,DLG(数字线划图)勾勒道路管网,实景三维模型则让城市在虚拟空间“孪生复活”。数据价值在智能处理中爆发。通过空中三角测量、正射纠正等步骤,原始影像蜕变为精准底图。而基于深度学习的建筑物自动提取、全要素智能解译、变化检测等技术,更破解了传统遥感目视解译效率低、投入大的困局。李教授现场演示专题分割模型:耕地边界自动勾绘,矿山开采动态追踪,自然资源变化无处遁形——算法正赋予无人机“看懂世界”的智慧之眼。

IMG_20250701_151407

山城实践:立体重庆的云端治理革命

在8.24万平方公里的立体山水中,重庆将无人机技术锻造成治理利器。李朋龙教授列举生动案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中,无人机三维模型为项目选址提供“上帝视角”;通过多期影像对比,瞬间锁定疑似违法建筑线索;通过时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监测,让每一寸耕地变化尽在掌握。长江危岩地灾隐患点无人机实现每日巡查及实时调度,森林火情监测实现“半小时响应圈”,连农业保险理赔都借力作物长势AI评估。更令人惊叹的是城市级无人机遥感网——自动规划航线、智能避障、实时回传数据,山城的每一次脉动,都化作比特河流入数字治理中枢。

低空蓝海:数字治理的明日引擎

“当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无人机遥感将成为城市进化的神经末梢。”李朋龙教授描绘未来图景:低空开放空域释放巨大潜能,城市综合治理、电力巡检、应急救灾等领域迎来颠覆性变革。三维中国建设中,无人机测绘的地形级宏观框架、城市级肌理刻画、部件级精细建模,正为数字孪生城市浇筑基石。他寄语规划领域学子:“掌握无人机遥感技术,就是握住开启国土空间治理未来的钥匙。从耕地红线守护到历史建筑保护,从智慧交通到‘双碳’监测,低空感知网络将重新定义城市的可能性。”

IMG_20250701_163356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浓缩技术前沿与实战智慧,在场师生透过影像与模型,见证无人机遥感如何织就城市的“数字神经网络”。李教授以生动案例和深入讲解,让学生对无人机遥感技术有了全面认识。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技术应用与挑战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林孝松教授在总结中感谢李教授的精彩分享,指出此次前沿微课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见,将助力国土空间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

上一条:前沿微课:北斗织网,厘米级心跳重塑山城时空坐标 下一条:伟德体育官网智慧康养微专业数智系列课程:校企专家共探数智化康养与园林治理新路径

关闭